关于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650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A类
(公开)
关于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650号
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刘武军 刘俊昊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提出的有关建议中肯务实,对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疆优质畜产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案》收悉。现将研究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畜牧业是我区传统基础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大力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畜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11.76万吨、奶产量198.08万吨、禽蛋产量41.41万吨。
一、在科技赋能,提升畜产品的生产效率方面。
为推动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起,自治区推动建立肉牛、肉羊、家禽、绒毛用羊等8个种业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自治区成立肉牛、羊、家禽、奶产业、优质饲草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实用技术推广,助力畜牧业发展。一是在良种繁育方面。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依托牧区良种补贴、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见犊(羔)补母、畜牧种业保护提升等项目,加大优质种畜繁育引进,扩大良种覆盖率,提高种源保障能力,目前全区已建有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8家,自治区级畜禽核心育种场21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2家,种公牛站3家、种公羊站1家,种公马站1家。持续实施《自治区农区高效肉羊品种选育推广计划(2020—2025年)》等肉牛、肉羊、家禽、绒毛用羊等8个种业提升计划,积极开展育种创新研究,培育的德新肉用细毛羊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予以公布。贯彻落实《自治区优质畜(禽)产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突出区域主导品种,强化本品种选育,开展商品杂交生产,重点推广牛羊人工授精、商品杂交、高效育肥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效益水平。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基层配种站点良种推广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良器材、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二是在实用技术推广方面。农业农村厅围绕促进畜牧业生产模式创新、高产高效技术应用,着力在推行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推进扩繁育肥环节专业化分工、完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反刍饲料使用率、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上下功夫,着力推进肉羊增产、奶业提质、肉牛增效。先后出台《关于明确2025年自治区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棉花优势产区、畜牧生产布局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母牛“冷季补饲抓膘、同期发情配种、出圈带孕放牧”品种改良模式推广技术指引》《自治区肉羊增产提效实施方案》等文件。三是在开展新疆本地畜产品组成特色研究方面。新疆畜牧科学院积极开展了羊肉脂肪酸与风味组学分析及品种溯源研究,“新疆草食家畜DNA分子身份证及溯源体系”创新技术成果予以发布,通过先进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为每一只草食家畜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分子身份证”,实现了对家畜品种、血缘、健康状态等信息的精准识别。
二、在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疆优质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
2022年,新疆依托马、褐牛、肉羊三个产业集群项目,每个集群项目投资2亿元,推动全产业建设。一是调优牛羊肉屠宰加工布局。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重点调优调强和田市、喀什市、伊宁市、博乐市等县(市、区)加工产能,促进牛羊定点屠宰检疫,二是打造优势品牌。开展优质品牌认证,加大优质牛羊肉区域公用、公共品牌创建。变多品种、多品牌分散营销模式向区域公用品牌集中销售转变,重点打造了木垒羊肉、柯坪羊肉、天莱香等一批优势品牌。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引导加工企业与冷链企业合作,开展全链条经营,利用“两张网”线上线下销售优质羊肉产品。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结合国家肉羊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在疆内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品牌专营店、连锁加盟店、商超专柜等80个,组织加工企业参加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新疆名优特农产品上海交易会等展会15场次。全区出疆外销羊肉中品牌化营销羊肉占到90%以上,销售均价80—150元/千克。
三、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
一是出台《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2021-2024年,依托重点区域保护修复专项累计投入资金44544.20万元,完成人工种草83.48万亩、草原围栏150.28亩、草原改良381.80万亩;利用退化草原修复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5871万元,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717.94万亩、建设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1654公里、毒害草治理0.5万亩、落实草原管护员补助15000人次、草原有害生物防控2135.5万亩。2024年国家调整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渠道,改为林业草原发展改革资金。2024年利用中央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3516万元,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面积1054.67万亩。通过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33%以上,较“十三五”(2020年40.70%)末增加了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主要牧区第一位。2025年计划完成全区种草改良建设任务480万亩。二是依托我区丰富的草种质资源,大力选育培育适合我区草原生态修复的耐寒、耐旱、耐瘠薄优良草品种,特别注重推广利用优质乡土草种,满足草原生态修复生产用种需要。2023年12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塔源”白麻和“塔丰”罗布麻、“新雀3号”无芒雀麦、“新牧6号”紫花苜蓿、“新农4号”红三叶、“白瑞凯”紫花苜蓿等六个草品种及引种备案的骑士T紫花苜蓿,并将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予以推广应用。三是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有关要求,积极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严格执行禁牧管理规定,建立了禁牧区巡查机制,严禁牲畜进入禁牧区抢牧、偷牧。2024年组织开展治理草原超载过牧专项行动,印发《自治区治理超载过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疆开展为期7个月的治理草原超载过牧专项行动指导各地州优化完善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矢量数据,探索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和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的有效衔接,为实现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全疆治理超载过牧专项行动发现各类超载过牧违法行为286起,涉及面积6.3亿亩,超载牲畜4.8万头(只)。其中进行行政处罚182起,处罚金额10.2万元。四是推进农牧结合、分类转场,牲畜冷季舍饲数量增加。通过草原禁休牧、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定居兴牧工程的实施,牧区牲畜存栏总体保持稳定,实施分类转场(生产畜转场、非生产畜在定居点或农区育肥),转入冬牧场放牧牲畜数量逐年下降、定居点舍饲比例增加。据调查,2024年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州、巴州、克州等6地州牧区牲畜存栏1400余万头只,入冬后转入冬季草场放牧牲畜650余万头只,其他牲畜在牧业定居点或农牧交错带越冬。2024年自治区启动实施了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用房建设工程,冬牧场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五是促进牧文旅融合发展,转场文化资源得到重视和挖掘。近年来,各地将牲畜转场作为一项旅游元素,积极挖掘草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伊犁州春季百万只牲畜转场的视频宣传点击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热点。阿勒泰地区结合打造“一山两河”(阿尔泰山、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高品质旅游景区,已将牧业转场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
四、在强化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202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研究制定粮棉果畜高质量发展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到户产业政策和“牧九条”三项政策措施,着力稳主体、保母畜、降成本、优结构、促转型。三项政策已落实支持畜牧业发展资金51.3亿元,其中:粮棉果畜高质量发展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落实资金35.5亿元,惠及全区养殖主体;到户产业已落实牛羊补贴资金10亿元以上,惠及脱贫户、监测对象33.23万户,户均收益超3000元以上;“牧九条”首批补贴资金5.8亿元覆盖27万余场(户)、户均享受补贴2148元。《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产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明确将畜牧业列为“积极支持类”行业,对符合授信条件但暂时经营困难的养殖场(户),不随意限贷、抽贷、断贷。金融机构扩大土地经营权、养殖场地上附着物等抵(质)押担保范围,借助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创新“青贮贷”“活体抵押贷”等产品,对符合条件的新增贷款“应贷尽贷”。同时对区内肉牛肉羊奶牛养殖场(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新申请的一年期及一年期以上的生产经营贷款,按照不高于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70%且不超过2%给予养殖加工主体财政贴息。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自治区畜牧总站等技术支撑单位注重基层人员培训,以理论授课、实操培训、技能大赛等多形式培育了区地县乡四级人员4000余人的技术人员队伍,培育育种员、村级防疫员1.7万余人,充实了基层服务力量。自治区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涉牧体系5个,在加强技术推广服务的同时,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水平,补充了人员队伍。
五、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明确工作重点,提升畜产品的生产效率。落实“牧九条”系列政策措施,优化政策支持重点,促进肉羊增产、肉牛提质、奶业增效。推行“农牧结合、经济杂交、场繁户养、规模育肥”饲养模式,增加南疆羊肉供给。主推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安格斯牛优良品种,提升牛肉品质。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提升饲草生产能力,推进托养代管、职业代牧、社会化服务一体发展,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大基于新疆草食家畜DNA分子身份证的溯源体系推广,提升畜产品附加值。用好新疆肉羊产业集群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做好重点开展肉羊良种繁育提升工程、规模养殖扩容增量工程、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工程、区域特色品牌创建工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争取设立自治区科技专项,加快新疆牧区特色畜禽品种优良性状、产品品质和风味挖掘性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新疆特色优质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加快建立牧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利用现有各类政策,建立草原优质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健全生产标准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推进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大牧区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实现优质优价。
(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引导加工企业改进设备、提升工艺,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牛羊肉产品及乳制品,提高加工转化率。二是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类展会,布局区内外销售网络,线上线下销售畜产品,培育打造一批高端畜产品品牌,快速提升产品区内外市场知名度、竞争力。三是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用好援疆政策,推动前置仓、中转站建设,完善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手段,促进优质畜产品出疆外销。四是发挥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专家作用,强化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品质研究和产品加工研发,提升新疆畜禽产品竞争力。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一是通过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宣讲、设立宣传牌或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各种形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护草意识及对草原生态保护的认识,使草原禁牧、草畜平衡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二是结合草原生态综合监测调查,对禁牧区草原植被恢复达到解禁标准的可适时转为草畜平衡区;对退化、沙化明显的草畜平衡区需调整为禁牧区的及时报请市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领导小组按程序审核审批。三是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将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指导各地林草主管部门持续开展草原保护修复,加强草原生态动态监测,在保护好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配合财政、农业农村部门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草原资源科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草原的多功能价值,支撑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促进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四是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规划(2023—2030年)》,坚持草原走高端、舍饲抓增量、质量赢市场、品牌提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强化产加销衔接,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深入推进5个国家级试点县,积极争取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项目,打造一批草原畜牧业示范样板县,引领带动全区畜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10个自治区级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模式试点县项目实施,支持37个牧业、半牧业县开展分类转场、高产高效技术应用、绿色高端畜产品品牌培育,对成效显著的县给予奖励。
(四)强化政策支持,以人才建设助力畜牧产业发展。自治区将在充分用好现有财政资金的基础上,优化“牧九条”政策,拟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支持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优质畜产品产业发展。强化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农牧业人才,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希望您继续对新疆畜牧业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5年4月14日
印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