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新”潮涌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谢慧变
新质潮涌,天山南北日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疆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五次全会坚决贯彻这一要求,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兴疆战略的核心任务全面谋划。
方向明确,步履坚定。新疆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精准培育特色产业,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系统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传统产业焕新
传统产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在新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它们正成为新质生产力扎根的沃土。通过新技术的赋能改造,传统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成为新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从智能制造到绿色技术,从产业链重构到价值链提升,新疆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系统性的“数字蝶变”。
走进新疆五鑫铜业电解车间,智能运输车平稳穿行,机械臂精准抓取、自动打包。全流程的无人化操作不仅彻底解决了人车混流的安全隐患,每年还可节省约45万元。而在渣缓冷区域,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无惧极端天气,保障持续稳定运行,年节约成本达200万元。
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让新疆这家最大铜冶炼企业实现了生产全程可溯、风险实时预警。数字化成为其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的核心支撑。
在能源化工领域,技术迭代同样推动着产业链跃升。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先进的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将原煤“吃干榨净”,转化为甲醇、1,4-丁二醇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构建起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材料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探索出新路。
农业领域的变革更具想象力。在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新疆科研人员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培育出能“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这一突破使棉花从单一的纤维作物,转化为高价值的“生物工厂”。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玉米葡萄糖为起点,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出麦角硫因、红没药醇等化妆品原料,推动农产品向精细化学品的高价值跃升。
这些生动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抛弃传统产业,而是以科技创新重塑其内核。如今在新疆,传统产业正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坚实的根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创新活力奔涌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新疆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疆深刻把握这一要求,以深化改革为牵引,系统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与人才发展机制优化,着力构建一个激励创新、保护创新、活力迸发的制度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新疆坚持把人才作为最强引擎,持续加大投入、优化政策。自2022年起,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新增20亿元科技经费,“十四五”以来,我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000多项,落实资金超过50亿元,解决了一批制约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2022年起,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全面启动“2+5”重点人才计划,资金规模达过去10年总和的3倍以上,释放出新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
平台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新疆围绕重点领域,积极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等23个国家级平台持续发力,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风机大部件免主吊更换”智能装备,推动新疆煤岩气项目迈入产业化阶段。天山实验室、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等1000多个自治区级平台协同攻坚,在多个产业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形成辐射全区的创新矩阵。
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离不开宽松、包容的制度环境。新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署50余项改革任务;研究起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草案)》,以法治力量为创新护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破解“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同时,“创新积分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逐步构建起全链条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
人才集聚、平台赋能、制度保障,共同催生创新活力的“聚变反应”。2024年,新疆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增至7.1万人,同比增长15.1%;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1.51亿元,同比增长38%;高新技术企业2529家,同比增长32.3%……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政策、平台、金融与人才“握指成拳”的系统效应,更是创新活水在天山南北奔涌的生动见证。
竞逐未来赛道
天山南北,一幅面向未来的产业图景正加速铺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已成为新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这为新疆提供了与全国同步起跑、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乔刚表示。
绿色发展,是新疆抢抓机遇的重要突破口。
在轮南油田的广袤戈壁上,连绵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源源不断将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这个曾经的能源消耗大户,如今正稳步转型为全国首个“零碳工厂”试点油气田。通过“光伏发电+余热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多能互补模式,油田在全流程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动能也驱动着数字产业的革新。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服务器浸泡在特殊绝缘油液中高效散热,运行电力则来自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这套“天然冷却+绿电驱动”系统,让新疆实现了高效、低碳的算力供给,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围绕“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需求,重点布局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区块链技术等前沿领域,建成亿级规模多语言多模态特色科学数据库,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前沿产业领域,新疆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氢能产业园建设全速推进,绿氢制造等关键项目落地,产业链日趋完善。在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无人机深度应用于棉田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借助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专注于玉米等新一代作物的精准选育……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开放合作提供的强大支撑。通过“四方合作”和科技援疆等机制,新疆组织实施“两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7项,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等区外单位实施科技援疆项目57个,依托新疆人才发展基金,引进“小组团”援疆团队52个。准东厦大研究院、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开放协同、联合攻关,构建跨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随着中国—中亚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新疆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夯实传统产业根基,也要勇于开拓未来赛道。今日新疆,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书写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崭新篇章,正加速打造更具韧性、活力与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