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官网网站!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新疆大地开花结果

发布时间: 2024-07-15 10:40 信息来源: 新疆日报 浏览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 和谈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剡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智慧精华的历史积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滋养,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疆大地开花结果,助力文化润疆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智慧精华的历史积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滋养,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指明了道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疆大地开花结果,助力文化润疆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润疆的一项重要内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扎实推进文化润疆的必然要求,能起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现实效能。

具体来说,一方面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通中华文化血脉,在无声浸润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产活力,以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催生新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促进新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同时,还可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如解忧公主、骆宾王、岑参、丘处机、纪晓岚、林则徐等,融入日常生活,唤起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中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料。如,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展现了西域与中原地区在服饰方面的融通性;清代诗人施补华的“巴郎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反映了清代西域汉语普及情况。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昆仑文化、北庭文化、吐鲁番文化、玉文化、丝路文化等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思想意蕴和时代价值,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新疆加强对出土文物、文化遗产、历史典籍等的研究阐释,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策划了能够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一系列精品文化节目。如,舞剧《五星出东方》题材源自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男女主角名字“奉”“春君”则源自尼雅汉文木简,展现了汉代西域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图景;舞台剧《左公柳》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融合时代特征,充溢着英雄气概和民族情怀,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多形式创新、多渠道传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让古籍、文物等进入大众视野,融入日常生活,浸润精神基因。要深度把握时代特征和群众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展开。

一是以科技赋能。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消除群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体验感,让群众切身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创作文艺精品。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功夫,通过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影视剧、动漫等形式,对提炼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行二次创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长篇小说《本巴》、历史题材舞剧《张骞》《班超》等,都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三是促进跨行业融合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建筑业、农业、食品业、服装业等深度融合,推动其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于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中厚植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四是丰富传播形式。在传统传播途径,如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之外,要广泛利用新媒体,多渠道宣传各民族团结共进、交融共生的历史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培育和引进人才,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础

培育和引进人才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注重培育和引进复合型文化创新人才。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一是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以及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部署。新疆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调整学科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二是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不断加强与疆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进一步开拓新疆文化人才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三是要为各类文化人才搭建再进修、再学习的知识平台。比如,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放网络文化精品课程,开设传统文化类讲座等,为各类文化人才提供自我提升的渠道。

中小学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后备军的摇篮,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出一支传统文化素养深厚、创新能力强劲的储备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保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本质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各族人民。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惠及群众、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要多措并举,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提高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起各族人民沟通的桥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绘制出新疆各民族水乳交融的生动图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谋深虑远、科学布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文化润疆不断取得新成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