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官网网站!

致敬新疆榜样丨涂治: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培土筑基

发布时间: 2025-09-16 12:09 信息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浏览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他是新疆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主持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花高产试验,创全国高产纪录,推翻“北纬45度不能植棉”的西方论断,一举奠定了中国棉花看新疆的根基。

他是新疆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创办《新疆农业科学》月刊,担任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首任院长,他倡导的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学术思想影响至今,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他是涂治,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也是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新疆和“农”字有关的机构,几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1901年,涂治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书香之家,他自幼勤奋好学,1916年考取北平清华学校半公费生。1924年,他从清华生物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公费留学资格,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和研究生院攻读植物病理学和作物育种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回到祖国。

回国后,涂治先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在河南大学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新思想,积极参与党的工作,投身抗日宣传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他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受到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感召,加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授、教务长、农学系主任等职。在这里,他有机会阅读更多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了解,积极组织学校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决定投身于革命事业。

1939年,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院长杜重远邀请涂治到新疆协助筹建农学院,在阅读了杜重远写的《三渡天山》等书籍、听了许多有关新疆“联苏联共”“民主进步”的介绍后,涂治对新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4月,涂治启程前往新疆,开启了与新疆的一生之缘。

到达新疆后,涂治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在师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在与林基路、毛泽民等人的接触中,他大量阅读马列主义书籍,积极参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44年,他被撕去“进步”伪装的盛世才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

盛世才垮台后,涂治被释放出狱,继续扎根教育一线,担任新疆学院副院长。新疆和平解放后,涂治荣获“毛泽东奖章”和“人民功臣”奖章,被任命为新疆人民委员会委员兼农林厅厅长。1950年1月,涂治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和平的曙光降临,涂治满怀激情投入到新疆农业建设中。1952年,八一农学院成立,涂治被任命为首任院长。他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原则,实施学校教师分批到农业师、团任农业委员制度,既解决了当时新疆农业技术干部不足的问题,也培养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

这一年,在他的建议下,新疆请来了苏联植棉专家提托夫,由涂治担任总指挥,与提托夫签订了2万亩棉花丰产合同。在1953年的棉花生产期,涂治拄着拐杖,克服身体上的困难,走遍了玛纳斯河流域的产棉区,带领八一农学院的教师,在田间地头给农工现场讲课作示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玛纳斯河流域棉花获得大丰收,2万亩棉田亩均单产籽棉201公斤。其中在炮台二十五师管区,植棉能手刘学佛种植的1.6亩棉田,亩产达674.5公斤,创当时全国纪录。这一喜讯传遍全国,打破了我国在北纬45度不能植棉的“魔咒”,被农业部视为重大成就,更为新疆成为产棉大区奠定了基础。

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涂治倡导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学术思想。在他的筹划下,上世纪50年代全疆有70多个县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一大批新型农业技术通过这一机制走向田间地头,带领农民夺取了一次又一次丰收。

上世纪60年代,在涂治主持下,新疆在全国率先采用核辐射育种技术,为解决新疆小麦、棉花等作物品种单一问题开创了新路径。他还基于新疆干旱缺水情况,提倡开展喷灌滴灌试验,推广水稻薄膜育秧技术,为如今大规模推广的地膜栽培技术打下了技术根基。

涂治先后参与了自治区科协、自治区农科院等单位的创建,将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新疆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事业。

今天,新疆正立足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一大批新疆本地培养的农业技术人员正沿着涂治等老一辈农业专家的足迹,活跃在科技强农一线,让曾经荒凉的新疆崛起成为祖国新的“西部粮仓”。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