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述评之二
【辉煌70年奋进新征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9月12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六星街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里,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成员娜迪热·亚森江拉着手风琴伴奏,女儿穆尼沙·如孜深情地为游客献上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赢得阵阵掌声。
六星街生活着13个民族3500多名居民,是伊宁市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之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城市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疆篇章。
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今年3月初,和田地区和田县阿瓦提乡干部胡春芳背着相机出门,在田间遇到一位村民。
“给您拍一张照片好吗?”胡春芳问。“好是好,要是能拍一张以北京天安门为背景的照片就更好了。”村民说。
村民的一句话,引发了胡春芳的思考。她想,在家门口和天安门合影,一定是这些常年居住在沙漠边缘村民共同的愿望。她决定定制一块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幕布,为村民们免费拍照。
3月24日,胡春芳和同事们在阿瓦提乡阿克恰勒村的文化广场上挂上“天安门”幕布。
可以在家门口与“天安门”合影了。村民们收到消息后,穿上最漂亮的服装,争相赶来留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心若在一起,天涯亦咫尺。阿克恰勒村距北京4000多公里,村民打卡“天安门”,是在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家国同心”的情感。一张张照片,成为新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家园——中国,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名字——中国人,有一个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的故事广为流传。
1949年底,帕米尔高原插上五星红旗。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给边防部队当向导。他对巴依卡说:“巴依卡,共产党来了,我们穷人才过上好日子。我走不动时,你要接着巡边。”
1972年,20岁出头的巴依卡接过父亲巡边护边的“接力棒”,和父亲一样,一走就是一辈子。2004年,巴依卡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退伍,再次接过“接力棒”。“我走不动了,你接着走下去。”巴依卡说。
2021年1月4日,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拉齐尼不幸牺牲,年仅41岁。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7000多人担任护边员。很多都是几代人接续护边,父亲走不动了,儿子接着走,他们骑摩托、骑马、骑牦牛、步行,无论是积雪过膝,还是朔风如刀,一直坚持走,把为国戍边当作不变的使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并肩携手,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在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锻造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你们新疆吃粽子吗?”“吃,还是酸奶味的。”
近年来,新疆美食酸奶粽子受到全国游客的热捧。
和田是新疆酸奶粽子的诞生地。在墨玉县的布拉克夜市,人称“粽子公主”的米热古丽上世纪80年代跟汉族师傅学会了包粽子。来自江南水乡的粽子,在和田完成了华丽转身,2021年,酸奶粽子被评为新疆名小吃。
从和田夜市走出来的新疆小伙喀伊萨尔·吐尔荪托乎提还成立了公司,用江南糯米,新疆大枣、酸奶、蜂蜜、果酱、牛肉,研发出9种不同口味的和田酸奶粽子、6种和田酸奶肉粽,把和田酸奶粽子店开到了山东青岛、江苏盐城、甘肃兰州、辽宁大连等地,广受消费者欢迎。喀伊萨尔说:“我的梦想,就是把和田酸奶粽子卖到全国各地。”
小小的一枚酸奶粽子,是新疆与江南文化相融、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鲜活例证,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新发展的体现。
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油田会战、兰新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再到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各援疆省市的倾力支援,新疆经济社会事业的每一次进步、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全国人民的帮助。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在湖南援疆工作队推动下,新城西门村与十八洞村结对共建,打造了吐鲁番市乡村振兴示范点。
在新城西门村,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如今的新城西门村,街道整洁,屋舍俨然,空气中弥漫着葡萄与哈密瓜的甜香。红石榴广场上,孩子们在打篮球;巷道中,老人们围坐着聊天;电商直播基地里,主播们热情洋溢地介绍家乡特产……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民族团结更加牢固、民主法治建设持续深化、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新疆进入了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正转化为天山南北的发展实景。
共圆祖国梦想
一场百家宴,串起“同心圆”。
5月17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的居民们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这天是社区一年一度的百家宴,他们要端出拿手菜,与各族兄弟姐妹们一起品尝。
“我在这住了10来年,年年都有百家宴,一年比一年红火。”年近七旬的居民马文玉说。
固原巷社区生活着14个民族5000多名居民。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固原巷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固原巷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健康理疗、文化娱乐、助餐配餐等服务;建设“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举办科普、书法、舞蹈等活动;定期召开意见建议交流会,互相商量社区建设事宜……各族居民间、党员干部群众间心贴得越来越近、情谊越来越深。
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70年来,新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1月,一条“新疆牧民骑马举国旗,送冬奥健儿出征”的短视频看得人热血沸腾。
地处西北边陲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牧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为运动健儿祝福、为祖国母亲自豪的朴素情感。这是根植心灵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自然最生动的体现。
“你是什么民族?”
2023年,在喀什地区,一位网友骑行路上偶遇几位小学生,网友问他们是什么民族,一位小男孩脱口而出:“中华民族!”
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网友评论:“很感动,我们都是中华民族!”
还是在帕米尔高原,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距离边境线47公里的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扎下根,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理想的火种留在孩子们心田。
70年岁月如歌,70年波澜壮阔,党中央情系天山,爱洒边陲,激励新疆各族儿女奋力前行。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十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儿女一定会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